陳力鋒&陳品樺/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團員|〈線上宅學樂〉Ep.8【 音樂百味:薩克斯風家族樂器與樂曲風格賞析 】|【專家講堂】

第八回的《線上宅學樂》由米特菁英培訓計畫的指導老師——陳力鋒及陳品樺老師共同主持。在兩小時半的主題演講中,兩位為培訓團員們深入淺出地梳理了古典薩克斯風曲目風格的發展脈絡:搭配著精心製作的投影片,娓娓道來對古典薩克斯風有舉足輕重影響的人物軼事,並引領同學們一同賞析了多首古典薩克斯風的經典曲目。相信老師們所詳細條列著曲目的講義會成為同學們未來選曲的參考大寶庫!

乍聽之下,本回的專題演講主軸似是「什麽曲目是古典薩克斯風的經典呢?」。而實際上,此一陳述確實無誤,然而專題講座的主旨亦不僅限於此。透過大量的曲目賞析及創作時代背景的介紹,希望同學們能對古典薩克斯風的樂曲風格有一定的瞭解,進而能對於「為什麽要學習古典薩克斯風經典曲目呢?」的課題有所深思。

陳力鋒及陳品樺老師在講座中提及,如將古典薩克斯風的樂曲依據年代分類,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薩克斯風發明之初至19世紀後半、第二時期是20世紀初期、第三時期是古典薩克斯風樂曲百花齊放的20世紀中期、第四時期則是20世紀後期至今。每個時期的樂曲都受其時代背景、樂器設計及演奏者的技巧等影響而有所演變。無論任一時期都是對薩克斯風這一樂器及其樂曲發展有重要意義。

世界上第一首薩克斯風作品

講座内容非常豐富,本篇將以薩克斯風剛發明出來的第一時期為例,切入主題。或許出乎各位意料的是,歷史上第一把「薩克斯風」其實並非中音薩克斯風,而是上低音薩克斯風。之後 Adolphe Sax 又陸續創作出不同大小及音域的家族樂器。為了將「薩克斯風」這一新樂器發揚光大,Adolphe Sax 委託他的友人 Jérôme Savari 為薩克斯風作曲,因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首薩克斯風作品——〈Fantaisie sur ‘Le Freischutz’, op. 24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1855)。同時他也自費出版了一些樂譜,積極提高人們對薩克斯風的認識。

陳力鋒老師推薦大家可聆聽 Claude Delangle 的〈Historic Saxophone〉專輯及 Arno Bornkamp 的〈Adolphe Sax Revisited〉專輯作參考。兩者皆收錄了以上曲目,前者使用現代的薩克斯風樂器及技巧進行演繹;後者則使用 Adolphe Sax 所創造的第一批薩克斯風演奏,鋼琴伴奏的音準及薩克斯風的演奏技巧等皆模仿曲子作成年代的背景作調整。

相較之下,後者無使用抖音等技法,音色會顯得黯淡無光,卻也在在地反映了當時的審美觀及音樂面貌。兩者皆是有趣的學習資料。

世界上第一首薩克斯風四重奏作品

第一時期的另一重要作曲家或許更為主修薩克斯風的同學們所知—— Adolphe Sax 的好友 Jean-Baptiste Singelée。Singelée 於 1857 年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首薩克斯風四重奏作品,而此一曲目也由 Arno Bornkamp 的四重奏樂團以 Adolphe 所製作的第一批薩克斯風再現。陳力鋒老師分享道,如若觀察影片中四位演奏者在吹奏 Adolphe 薩克斯風時的表情可得知,該樂器和現代的薩克斯風有不小的差異。不管是吹嘴或是樂器本身給予演奏者回饋等,都足以見證薩克斯風在這百餘年間樂器製造功力的進化。配合當時代演奏者所追求的「美」及技術需求,樂器製造者們也積極地改造樂器本身的設計,作曲者也更為大膽地探索「薩克斯風」的魅力與極限,這也是為何樂器及樂曲得以推陳出新的原因。

兩位老師也非常推薦大家學習 Jules Demersseman 的〈Fantaisie sur un Theme Original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1860)。此一時期無論是 Savari,或是 Singelée 及 Demersseman 的作品皆有所類似,陳力鋒老師解釋道這是因為「薩克斯風」這一樂器剛被發明出來時,作曲者們對樂器的特性不甚瞭解,因此在作曲時仍傾向根據自己的習慣,代入別的器樂想像創作。所以其實這些曲目給別的樂器演奏,效果也會差不多,並無法明確地展現出薩克斯風獨有的音色特性。唯不可否認的是第一時期對古典薩克斯風的發展史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性。隨著時代推移,人們以前者為借鑒,建立在前人的知識與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地譜出能發揮薩克斯風特色的曲目,創造出只有「薩克斯風」可呈現的作品,使薩克斯風在音樂界中達至不可取代的地位。

各時期音樂家的風格面貌

之後,在陳力鋒老師有條不紊的闡述,及陳品樺老師有聲有色的描繪下,第二時期、第三時期至第四時期多位委託人、作曲人及演奏者的軼事活靈活現。兩位老師帶領著聽眾們進入古典薩克斯風的兔子洞,一窺各個時期音樂家的生活面貌。

例如:第二時期,一位熱愛薩克斯風的業餘演奏者 Elise Hall 大量委託他人作曲,法國作曲家 Claude Debussy 不斷向她拖稿,最後寫成了薩克斯風含量偏少的〈Rapsodie pour orchestre et saxophone〉(1919);Florent Schmitt 受同一位女士 Elise Hall 所託,而用心創作出了〈Légende, op. 66〉(1918),此樂譜在後來改編成了多種樂器編排版本;於同一時期的 Erwin Schulhoff 打破了當時工整的作曲風格,創作出了活潑,且納入很多滑音的〈Hot Sonate〉(1930)。

第三時期是古典薩克斯風作品百花齊放的年代。不管是獨奏或是室内樂,包括如 Jacques Ibert、Paul Creston、Henri Tomasi 等人的作品皆產於這個時期。有趣的是,在這個時期,多位作曲家受 Marcel Mule 及 Sigurd Raschèr 的演奏吸引,慕名而至,為他們個人創作了多首薩克斯風樂曲。有別於第一時期及第二時期,可發現這個時期的樂曲對「薩克斯風」的特質有所意識,例如為 Marcel Mule所作的樂曲有大量音符且快速的樂章,為 Sigurd Raschèr 所作的樂曲則多有需要使用超高音技巧才能演奏的片段,而有的曲目則為了配合演奏者的擅長之處及演奏習慣,甚至會有改動樂譜的情況。因此,認識歷史有助於我們瞭解曲子是怎麽樣發展成現在的樣子的,進而有辦法進行合理的想像,將曲目再現。

古典薩克斯風的分水嶺

1970 年以後是古典薩克斯風樂曲風格的分水嶺,相較於前期工整、著重和聲、傳統技法及調性的樂曲風格,第四時期的作品更多的強調且挖掘薩克斯風的特色與極限。Edison Denisov 利用數學的運算,在樂曲中使用滑音、slap,甚至是爵士的元素,及很多其他樂器所難以呈現的特殊的指法與聲響技巧。如想詮釋這首曲目,非得使用薩克斯風不可。

隨作曲家對樂器的瞭解漸深,在樂譜上針對單一音符的指法或音色或許會書寫更為詳細的指示,因此在演奏新的曲目時,演奏者都需要更大量研讀樂譜的時間。而不同於演奏者及作曲者分工明確的第一、第二時期,第四時期不乏身兼作曲家的演奏家。對於樂譜及樂器演奏的瞭解有助於他們在創作時,對於「薩克斯風」進行更廣泛的探索及嘗試。不免讓人期待,未來的「薩克斯風」樂曲會是什麽風格呢?

瞭解樂器的過去

為什麽要學習古典薩克斯風經典曲目?聽完整場講座,原因昭然若揭。

所有作品都有所相承、有所聯繫。「先瞭解這個樂器的過去,」陳力鋒老師説道,他非常鼓勵同學們多涉獵各個時代的作品,藉此累積基礎音樂理解的經驗,「再慢慢看著這個樂器如何成長成今天的樣子,才可以想像未來的薩克斯風會是什麽樣子。」

https://youtu.be/yMbjsmGVz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