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s Mlekusch/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線上宅學樂〉Ep.11【 Lars Mlekusch 大師班 】|【專家講堂】

《線上宅學樂》系列課程最終回,有幸邀請到現任教於蘇黎世音樂院的教授,同為本團藝術總監——Lars Mlekusch指導大師班

本次接受指導的學生及曲目分別為:

  • 劉瀚文René Corniot: Eglogue et Danse Pastorale
  • 徐振凱|Ronald Binge: Concert for Alto Saxophone Mov. I

Lars向甫完成吹奏的劉瀚文提出「對曲子的標題有什麽想法呢?」這一問題。劉瀚文回答道:「Eglogue,田園牧歌,在慢板的時候會有比較多歌唱的部分;Danse,田園舞蹈,在快板的地方會是比較輕快、愉快的。」

隨即見Lars拍了下手,發出了笑聲,對於同學的看法甚是認同且滿意,並給予鼓勵地說:「沒錯,兩個優美的樂章卻顯現了完全不同的風格呢。Eglogue又與Pastorale有所聯繫,雖皆是牧歌,由Pastorole可以理解它或許與宗教有某種關聯。或許也不一定有關聯,不過可以試著想像如同宗教中聖詠、禱告、儀式般的氛圍與意境,透過曲目,將訊息傳遞給聽眾。」

承此問答,Lars在指導這首曲目時更為注重的是,如何透過曲子將情緒與訊息傳遞給聽眾,如何「歌」之、如何「舞」之。他鼓勵同學可以利用自己標準且豐富的音色做更多演繹上的嘗試。

例如:增加氣的支撐,舌頭只是發聲的輔助,由此音量的控制可變得更為細緻;吹至高音域時將喉嚨打開一些,使音色呈現寬廣飽滿的效果。Lars也建議同學要給予每一個音符更多「關懷」,在吹奏快速音群時每顆音聽起來都將變得相對清晰。演奏時不妨也在句子中加入如同弦樂一般的。微小的抖音,此類細微的變化也足以豐富樂句的層次。Lars非常鼓勵同學在演奏前可先對著節拍器,一邊指揮,一邊將樂曲唱出來,體會「歌唱」的感覺,理解音樂的變化後再透過樂器作詮釋。

他的大師班是非常親切且歡樂的,於他指導的肢體動作可以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熱忱,而他所運用的譬喻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饒有趣味。一如他以「登玉山」為例與音量控制作想像上的聯繫——音階上行有如登玉山,聲音漸強,至登頂後轉而漸弱。又如「煙火」形容快速音群的演奏,鼓勵同學在演奏中可更多地表達歡樂的感覺。

Lars認為可將歡樂、愉悅的感覺融入於演奏時的肢體動作中,觀眾與演奏者本身都能透過此體會到樂曲的情緒性。「舞曲的重點是——它總是對抗重力的。舞者會有跳起來,也會有著地的時候。音樂也是,有的音會比較重,有的會比較輕。感受那個重力的感覺。

「這位作曲家有很多電影配樂創作的經歷,你在演奏的時候也可以自行想像故事,使樂曲富有戲劇性,在不同段落中的表情切換表現得更明顯一些。」

對於徐振凱的演奏,Lars給予了不錯的評價。他稱讚同學有不錯的演奏基本功,並建議道,在拿到樂譜時不需急於演奏,可先透過搜集樂曲背景、聆聽創作者其他作品等方式增加對樂曲的概念,提高音樂的理解能力。Lars分享道,以他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往往能有有趣的收穫。

「他有一首曲子叫《星期六交響曲》,今天正好是星期六,你可以去聽聽。」Lars笑著如是説著,相信《星期六交響曲》也是他有趣的收穫之一。

為了提升同學對薩克斯風音色的控制力與增加更多元的表情及語法的變化可能,Lars對於口腔的柔軟度與變化技巧提供了一些練習訣竅。他分享道,例如按著高音Fa的指法,在維持單一指法的情況下,透過改變喉嚨或舌頭的位置,以滑音的技巧將音凹至四度的Do。或是例如按著高音Re、高音升Re等上行半音階的指法,透過舌頭後縮或口腔大小變化,將吹奏的音維持在同一音高上。唯練習過程中需切記的是嘴型得維持不變。而在後來的提問環節中,Lars也補充道還可透過母音a、e、i、o、u的發音練習及吹口哨的方式鍛煉口腔的柔軟度。Lars相信同學即使無法立即完美演奏,只要慢慢練習,此技巧日後對聲音與器樂的演繹都將有所幫助。

另外,Lars提出在日常的音階練習時,不要只著重與手指的訓練,要將音階想像成是旋律,它不是枯燥的基礎音樂元素,而是會在曲子中出現的、總是能引領音樂方向的句子。他也指導道,在吹奏時可多注意樂句的線條是往哪個方向延伸的。他瞭解第一個吹奏的音即高音或許會使演奏者不太安心,因此傾向保守一點的吹法,他則希望同學可以冒險、勇敢一點,詮釋出線條持續拉扯、往寬廣的方向而去,這般極具張力表現的音樂。

在最末的問答環節,Lars就著「如何使合奏的排練有效率」此一問題分享了他的經驗。

「每個人都要準備好自己的工作。無論指揮在與否,每一位都要盡可能地事先理解譜上的東西,清楚知道自己與他人在整個音樂中扮演的角色,什麽時候是主角,什麽時候是伴奏。當有音準的問題時,大家也應該要可以知道該和弦是什麽,而每一位在這和弦中是處於哪一個位置,才有辦法快速地解決問題。」

Lars發現,當他累積了更多的樂譜閲讀及樂團指揮經驗後,對音樂的瞭解也更透徹全面,這些經驗提升了他發現問題的能力,使排練更有效率。

「第二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錄音。用好的錄音設備或是手機也行,錄音與聆聽錄音讓我可以以觀眾的角度去欣賞及剖析曲目的演奏效果。我就像是坐在觀眾席聽整個樂團的音樂,這與坐在樂團内聆聽的感覺是有所不同的。」

Lars表示聆聽錄音,以旁觀者的角度,他會相較容易聽見樂團音樂平衡的不足之處,進而進行調整。每每在聽錄音時發現了「身處樂團内部可能無法立即發現的」問題,他會將這些點記錄在總譜或分譜上,於下一次的排練中提出。他也鼓勵每位團員聽錄音檔後提出他們的發現,「畢竟每個人聽到的點可能不太一樣,」Lars説道,「然後在排練中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並解決,這個樂團的進步速度將會明顯地得到提升。」

問及Lars由演奏家轉往指揮家的經歷,他分享了他的心路歷程。Lars表示由演奏家轉至指揮家的初期,他接觸的多是薩克斯風單一樂器種類的樂團,後來才有機會接觸綜合了不同樂器的合奏樂團,以及演奏現代樂的重奏團。

我發現我需要認識更多薩克斯風以外的樂器。我還是不會演奏弦樂器,但我需要認識它。他向同學們展示了他的小提琴以及鍵盤,他會透過實際操作及觀察樂器的發聲方式與演奏技巧,以瞭解作曲家們在譜上所書寫的演奏技術指示,以及理想中呈現出來的聲音面貌。

如果對樂器不理解,也無法做出更多的調整,只能相信團員們會做出最理想的演奏了。這就像是蒙住眼睛開飛機一樣,認識其他樂器能讓我在指揮時更為安心。」Lars說道,他覺得這是他一生中都會持續追求的事情——去瞭解更多的東西。

Lars非常鼓勵同學們都可以去學習指揮,無論將來是否有成為指揮家的打算,這一學習過程也將成為音樂路上成長的養料。相比起只有拿著薩克斯風,學習指揮可以開拓自己的世界,「見」到音樂的更多樣貌,同時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還有一點對指揮而言非常重要,就是如何與人聯繫。指揮與器樂最大的差別:演奏者拿起樂器就可以發出聲音,而指揮只靠自己的指揮棒是發不出聲音的。指揮需要與其他音樂家合作,才能發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