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奧多.布爾卡利:《U-Sax》【名曲導聆】
特奧多.布爾卡利(Theodor Burkali, b.1975 )出生於1975年,是匈牙利籍的作曲家。1990-1994年間布爾卡利在布達佩斯學習作曲與單簧管,其後他的創作曾拿下諸多獎項,如1996年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獲得Jeunesses Musicales比賽三等獎,1998年獲得出版社「Boosey&Hawkes」特別獎,此外也在1988年至1994年間,於匈牙利民族音樂比賽中獲得多項殊榮。布爾卡里目前以作曲家身分活躍於奧地利薩爾茲堡,在薩爾茲堡國家音樂學校(Musikum Salzburg)教授單簧管和薩克斯管。
【薩克斯風名曲】特奧多.布爾卡利:《U-Sax》
這首U-Sax是為薩克斯風重奏團所寫的作品,2015年首演於維也納的一座大型商場「Wien Mitte The Mall」,作為當年維也納國際薩克斯風節(Vienna International Saxfest)的開場,當時演出的成員皆為米特藝術總監Lars Mlekusch在當地的學生。
在這首作品中包含了機遇音樂(Aleatoric Music)的元素,所謂的機遇音樂是指作曲家會透過一些系統或是規則,給演奏者能夠在演出時自由地演奏,用隨機性的方式讓每一次的演出都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在這首作品中,作者安排了許多個會產生隨機性的元素。首先是聲部的選擇,這首作品的編制是至少12人的薩克斯風重奏團,整首作品是一個19聲部的八小節循環,但在聲部上作曲家保留了選擇的權利給演奏者,每一位都可以自由的選擇要演奏哪一個聲部(但要按照對的樂器調性)。其次是演奏的順序以及方式,在不斷反覆的過程中,演奏者可以自由的安排「進場」的時間,以及中間安插額外的休息,此外在力度和語法上也保留了自行發揮的空間,演出過程中演奏者彼此之間的走位、站位、互動也可以即興的方式、或者是預先安排好的「事件」來進行,讓每一次演出的內容都會有所不同。
作曲家本人在樂譜中提到了兩種演出的方式,第一種是最初的快閃演出概念。這首作品的曲名「U-Sax」來自於維也納地鐵(Vienna U-Bahn)的U6線,U6線總共有24站,最初的想法是演奏者分別由前12站依序上車演奏,全體集合演奏3-4分鐘之後陸續由後12站下車,讓整個演出呈現一個逐漸合併再逐漸分散的過程。此種演出方法也可以適用於任何的地下鐵、商場、或公共場合。第二種演奏方式則是在音樂廳內的演出,演出者可以運用所有的後台和出入口陸續進入演奏廳內,並且自由地在廳內穿梭,彼此之間也可以預先安排的事件和組合進行互動,米特的演出就是採取了這樣的方式進行,各位可以回到影片中找找看能不能發現一些事件。
米特多次在音樂會安排了這首曲目,分別是2017年的《堤頂之星—米特古典薩克斯風之夜》、同年的《傳承—風起雲湧》、以及2019年的《風芒II—蓋式音雄》巡迴演出,在這麼多次的演出中,除了樂曲本身帶來的隨機性以外,每一個場館在燈光和聲響效果上的差異也為演出這首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性,例如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的演出,就是結合了黑盒子劇場(black box theatre)的特性,讓聲音以幾乎環繞觀眾的方式呈現,和音樂廳內有截然不同的演奏效果。
請記得務必訂閱 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Youtube頻道 欣賞更多樂曲喔!
推薦閱讀:摩德士特・穆梭斯基:《荒山之夜》
推薦閱讀:艾佛列特・呂德:《亞美尼亞舞曲 第一章》
推薦閱讀:《鳥》 – 第二樂章〈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