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xTORY 薩克斯風歷史長河:《金色旭奏》-蕭立群老師【活動記事】
從去年開始,米特開啟了這個新的室內樂音樂會系列,希望把更多重奏以外的薩克斯風作品介紹給大家。2021 年是以不同國家的作品為主軸,而從今年開始將用年代來規劃三場的系列音樂會。
2022.03.17《金色旭奏》室內樂音樂會演出曲目:
Solo de Concert, Op. 77 / J. B. Singelée 桑哲里:《第二號音樂會獨奏曲》
Rapsodie / C. Debussy 德布西:《給中音薩克斯風與管弦樂團的狂想曲》
Choral Varié / V. d’Indy 丹第:《聖詠變奏曲》
Improvisation et Caprice / E. Bozza 波扎:《即興與隨想曲》
Légende, Op. 66 / F. Schmitt 舒密特:《傳奇》
Konzertstück / P. Hindemith 亨德密特:《給中音薩克斯風的二重奏》
Ballade / F. Martin 馬丁:《敘事曲》
Élégie et Rondeau / K. Husa 胡薩:《輓歌與輪旋曲》
Grave et Presto / J. Rivier 里維爾:《莊嚴與急板》
Introduction et Variation / G. Pierné 皮爾納:《根據一首流行舞曲所作的前奏與變奏曲》
薩克斯風的萌芽
首先,《金色旭奏》為大家安排的是從薩克斯風被發明出來到二十世紀中期的作品,這段期間可以說是古典薩克斯風的曲目在漸漸萌芽的階段,在 1846 年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取得薩克斯風的專利後,由於這項樂器同時可以演奏如木管般靈巧、又可以像銅管般宏亮的特性,在軍樂隊裡受到了廣泛的使用,因此早期的很多演奏家都是在軍樂隊出身的演奏家。而薩克斯本人也以他的名望在 1857 年正式進入巴黎音樂院(今日的巴黎高等音樂院)教授薩克斯風這項樂器。
由於在音樂院內每年都需要進行獎考,也因此薩克斯不斷地委託作曲家為這個考試譜曲,桑哲里就為這項新生的樂器創作出近 50 首的作品。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作曲家面對一個全新的樂器,可能只聽過它的聲音,連這個樂器能夠做到什麼樣的聲響效果都還不清楚,在這樣的狀態下要創作出作品的難度是非常高的,而桑哲里不僅僅是創作許多作品,更進一步地,他還為幾乎所有的家族樂器都寫了獨奏作品,他的幾首音樂會獨奏曲就是分別給不同的薩克斯風和鋼琴的作品,同時也為薩克斯風四重奏譜寫了第一首四重奏曲(作品編號 53),時至今日都還是我們四重奏曲目內很重要的作品。
可惜薩克斯的班級並沒有維持太久,在 1870 年普法戰爭爆發之後,由於經費的關係以及軍人都紛紛投入作戰,因此巴黎音樂院的薩克斯風班就關閉了,直到 1942 年馬瑟・穆勒(Marcel Mule)才接續了薩克斯的位置,重新在巴黎音樂院開設薩克斯風班。因此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三十年並沒有持續產出大量的薩克斯風曲目。
薩克斯風曲目的累積
而在巴黎音樂院的薩克斯風班重啟之前,二十世紀初有著一位古典薩克斯風曲目的重要推手—艾麗絲・霍爾(Elise Hall)女士。她來自一個法裔家庭,當時居住在波士頓的霍爾女士雖然是美國最早的傑出女性薩克斯風演奏家之一,但其實她並不是一位職業的演奏家,她在快要 50 歲的時候才因為健康因素開始學習薩克斯風,而在她的先生過世後,所留下的財產讓他能夠心無旁騖地發展她喜愛的音樂事業。霍爾女士有鑒於當時薩克斯風作品數量並不多,便藉由她和波士頓交響樂團樂手的人脈委託了許多作曲家為這項樂器創作,其中包含了德布西(Claude Debussy)、施密特(Florent Schmitt)、丹帝(Vincent d’Indy)等等當代重要的作曲家。霍爾女士是波士頓交響樂俱樂部(Boston Orchestral Club)的重要成員和資助者,也因為如此,許多他委託的作品都是薩克斯風和交響樂團的作品。
薩克斯風四重奏的誕生
其實穆勒早在接任巴黎音樂院教職前,便已經寫下另一項在薩克斯風音樂的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確立薩克斯風四重奏演出形式。這個組合之所以重要,在於運用了高音、中音、次中音、上低音四種薩克斯風,每一個樂器都有著獨特的音色,以及各自負責的音域,但是合奏起來卻是一個家族,能發出非常和諧、豐富的聲響。
雖然在樂器發明之初,如桑哲里這樣的作曲家已經開始嘗試寫作薩克斯風四重奏的作品,但是並不流行,薩克斯風四重奏真的開始廣為人知,並且被認為是一種主流的形式,便來自於穆勒的推廣,他在 1923 年加入了法國禁衛軍軍樂隊(La musique de la Garde Républicaine),並於 1928 年成立了法國禁衛軍軍樂隊四重奏(Quatuor de la Garde Républicaine),四重奏於 1936 年穆勒離開軍樂隊後改名為巴黎薩克斯風四重奏(Quatuor de Saxophones de Paris),後又於 1951 年改名為馬瑟穆勒薩克斯風四重奏(Quatuor Marcel Mule),該團的活躍也吸引了非常多的作曲家為他們創作了四重奏的作品。
二戰時期的音樂發展
除了穆勒之外,另一位在薩克斯風歷史上不可不提到的演奏家便是德裔美籍演奏家席格・拉歇爾(Sigurd Rascher)了,他們都分別委託創作並且首演了非常大量的曲目。拉歇爾是德國人,他到了 1940 年代才移民到美國。講到 1940 年,便會直接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納粹,拉歇爾、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胡薩(Karel Husa)、以及馬丁(Frank Martin)都身處於戰時的歐洲,也直接、間接、或多或少地受到戰亂以及納粹的影響。
以上幾位照時間序來看的話,最早成名的是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在 1930 年代便就任柏林高等音樂院(現柏林藝術大學)的作曲教授,但他的音樂卻被納粹評為頹廢音樂(Degenerate Music),其實除了音樂之外,只要是希特勒不喜歡的藝術作品都會被評為頹廢藝術(Degenerate Art),包括畢卡索以及梵谷在內的許多畫家都是納粹眼中的頹廢藝術。
而亨德密特創作的歌劇《畫家馬諦斯》(Mathis der Maler)更被認為在影射納粹政府而被禁,最後亨德密特只能離開德國,前後輾轉去了土耳其以及瑞士,而後與許多二戰期間的音樂家一樣落腳美國,一直到戰後多年才返回歐洲定居。
而拉歇爾在 1933 於德國委託了亨德密特創作二重奏之後,隔年就去了丹麥教書,因為他是納粹的反對者,後來到了瑞典,而因為納粹德國的敏感關係,當時他的很多演出都是以瑞典演奏家介紹他,最後他在 1939 年移民去了美國紐約。
出生於 1921 年的胡薩,本來就讀工程學院,但因為納粹佔領捷克並把所有的大學與學院關閉的緣故,使胡薩不能繼續求學。由於音樂與美術學院仍是開放的,為了不被送到德國工廠工作,胡薩便進入了布拉格音樂院學習作曲。
最後,《敘事曲》這首曲子,是馬丁為了 1940 年的瑞士日內瓦大賽長號比賽所寫,日內瓦大賽於 1939 年起辦,每年比不同的樂器項目,一直到現在都還在舉辦。或許因為二戰期間瑞士雖然一直被德國領土包圍但是卻一直都沒有被佔領,使得瑞士仍然能夠在戰時舉辦音樂比賽。
薩克斯風自發明至今不到 200 年,但由於她自身的魅力及多變,在各種領域都有極其蓬勃的發展,而 1960 年後,薩克斯風曲目更是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就請各位繼續跟著我們循著這條長河看看這項樂器帶來的音樂景緻吧!
圖/2022.03.17「金色旭奏」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室內樂音樂會
文章原作|張柏方、陳力鋒、蕭立群
文章整理|蕭立群
推薦閱讀:馬瑟.穆爾 Marcel Mule【薩克名人堂】
推薦閱讀:認識9首薩克斯風音樂介紹 - 來自國家音樂廳的精彩時刻【活動記事】
推薦閱讀:十首你一定要知道的流行爵士薩克斯風名曲 – 陳力鋒老師【名曲導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