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lie Wong​/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薩克斯風教授|〈國際薩克斯風學程〉Ep.21【 Leslie Wong大師班 】|【專家講堂】

本次大師班的師資邀請到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NAFA)的老師 Dr. Leslie WongDr. Wong 畢業於泰國瑪希隆大學(Mahidol University),並於美國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及瑪希隆大學分別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Dr. Wong 同時也是 Asia Pacific Saxophone Academy 的固定師資。今天接受指導的學生是光仁中學音樂班二年級的張原輔,演奏曲目為 Ibert Concertino da camera 第一樂章。

首先 Dr. Wong 指出在點舌(tonguing)或起音(attack)的時候,氣流的速度要維持,是舌頭把氣流堵住了,而舌頭離開的時候氣應該向前噴出。而我們在練習時不要一味地反覆練,要確實地去思考我們做了什麼動作和改變。接著 Dr. Wong 提到吹奏高音時舌頭的位置,應該要讓舌根留在較高的位置,像是我們唸「咿」、「嗚」、「啊」等字時舌根位置會由高而低地改變,可以試著從高音 Si 用這三個字的舌根位置吹奏長音,感受聲音的變化,再來依序以半音往下練習。在掌握到「咿」的高位後,再回來練習樂譜上面的超高音部分。而在吹奏時也要注意氣流方向的一致性。在慢練時不止要練習音和節奏,也要同時練習氣的部分,確定讓氣持續保持快速的狀態。

Dr. Wong 建議在練習樂曲時可以先用送氣的方式把曲子的節奏及運舌唱出來再吹,而在練習時要非常專注在我們要吹奏的樂句,不是腦袋放空地練習,因為「Practice makes perfect.」並不正確,應該是「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fect.」,我們必須要在練習時注意更多的細節才是。而在琴房練習時,我們不應該怕犯錯,只需要認真把老師給的建議好好修正,其他的失誤之後再來慢慢處理。

再來 Dr. Wong 針對送氣教了大家一個練習:把手指放在嘴巴前面,然後送快速的氣,利用這個練習讓我們習慣送氣的支撐。 Dr. Wong 説吹大聲和吹小聲時,音色應該要是一樣的,所以氣流速度應該要一樣,差別只是進氣的量,像是分別往珍珠奶茶吸管以及養樂多吸管裡送氣,但氣壓要維持住,如此就能保證氣流速度不因為大小聲而改變。在演奏的時候,氣流的支撐是音樂的主體,運舌則是附加上去的感覺。而在吹奏超高音時,需要注意指法轉換的流暢度,先把圓滑奏練好之後,再把運舌加回去。 Dr. Wong 也表示吹奏樂器時應該像放風箏,用氣(風)來驅動,而要把風箏收回來的時候也要維持著氣流的壓力,風箏才不會直接掉下來。

最後 Dr. Wong 與大家分享了新加坡薩克斯風的現況,首先他本身是李賢老師的學生,也是新加坡本地第一位有專業文憑的老師,所以 Dr. Wong 也開玩笑說台灣薩克斯風應該算是新加坡薩克斯風的祖先。在他之前,新加坡學生只有在學校管樂團裡面吹奏,升到大學之後並沒有主修的選項。而當時在教授薩克斯風的是單簧管老師,對於薩克斯風曲目也不是非常地熟悉。目前新加坡公立學校中只有 Dr. Wong 任教的南洋藝術學院有教授薩克斯風,而這幾年可能會與另一間藝術學院合併成為新加坡藝術大學。

南洋藝術學院目前有兩位老師,除了 Dr. Wong 之外,還有另外一位甫從阿姆斯特丹畢業返國的 Michellina Chan。而與台灣不同,新加坡沒有中學音樂班,學生升學之後幾乎是沒有上過個別課,都只有在學校樂團演奏過,所以南洋藝術學院的學制是三年專科加上兩年本科,總共要五年才能夠拿到畢業文憑。而每年七月的新加坡薩克斯風論壇因為疫情影響,今年才再度重啟,但規模較小,明年會回復到以往的規模,Dr. Wong 也期待聽到更多來自台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