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諺/知名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國際薩克斯風學程〉Ep.07【 謝明諺專題講座 】|【專家講堂】

本回的《國際薩克斯風學程》很榮幸地邀請到了畢業於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現活躍於臺灣各類演出,曾發行多張專輯,並曾獲金曲獎及金音獎的薩克斯風演奏者 —— 謝明諺,為大家分享他出國留學前後的經歷,及關於爵士樂與成為音樂人這件事的心得與理念。

—— 音樂啓蒙、接觸薩克斯風的契機是?

因家人們都熱愛聆聽國、臺語流行曲,在家庭耳濡目染下,謝明諺自小便對音樂抱有特殊的情愫。講起音樂,就是「喜歡」。喜歡小時候的歌星、偶像的音樂;喜歡音樂課上接觸的古典樂;喜歡遊戲配樂等,對音樂的熱忱即使在發現就讀的高中沒設有管樂團等音樂社團時也毫不消減。「音響室有很多音樂可以聽,就開始聽起了爵士樂,當時台灣也很盛行器樂演奏,Kenny G 等如偶像般的演奏者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謝明諺說:「想學個樂器啊。」告訴家長這個想法後,獲得支持,買了把薩克斯風給他,從此開啓了他的薩克斯風演奏生涯。

謝明諺:有了樂器以後,我買了一本中文教本,《金手指》之類的,開始自學樂器。幾個月之後,開始找老師上課,當時才糾正了嘴型、運指。因為上的是體制外的高中,校方很鼓勵大家多元發展,那時我就和同學一起聼非常多的音樂,練起樂器。越聽便越喜歡爵士樂,越想要知道他們是如何演奏出這種音樂的。

—— 是什麼時候決定要留學的呢?

偏好爵士樂的謝明諺,自覺無論自學或每週的音樂家教課不足以滿足他的好知心,他渴望能更全面地學習爵士樂,畢業後便開始搜集臺灣各所大學的資料。那是個薩克斯風剛受臺灣大學音樂系所認可並編入主修課的時代,以東海、輔大為首,各所大學漸漸地將古典薩克斯風納入主修樂器課中。

謝明諺:大學大部分都是古典的,但我想學習爵士,所以那個時候盡可能地伸展觸手,找尋台灣爵士樂教學的資源。去了招募許多年輕學生的大樂團、也去了相對少演奏爵士的重奏團、還有兩屆在真理大學的夏令營,有上課、有練團,就是這樣。當時遇到正巧在家附近音樂教室教學的董老師,很多正確的音樂知識也是那時候才慢慢培養起來的。那時我正在念大學,後來考慮到大學畢業、當兵、再出國留學的話,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就毅然決然地辦了休學。

—— 為何選擇布魯塞爾?留學地的考量為何呢?

謝明諺分享道,大部分的演奏者都會以美國作為優先的留學地點考量,歐洲留學者反而相對稀有,正巧他身邊的演奏者都是自歐洲留學歸來,他選擇的便是身邊的演奏者們留學的學校。當時在台灣就已經可以聽到很多元的音樂類,因此他知道爵士樂的發展自然與美國有很深的關係,但經歷時間的洗禮和國家交流等等,爵士樂也傳播至全球各地,並發展出蘊涵著當地文化色彩的風格樣貌,而他對於這些,屬於現代的,不同面貌的音樂很是感興趣。不過説到留學,其中免不了要考量的便是——

謝明諺:出國經費預算這些是要考量的。歐洲音樂院是五年學制,雖然後來制度更改,換成了三年學士+兩年碩士的制度,當修習完了一定程度,就會給予相當等級的文憑證明。但整體而言,費用是比美國低的。不過可不可以入學,還要看當年老師可以收多少學生,每一年報名狀況都不一樣,曾經有一年,五年級的學生都留級,當年就沒有招收任何新生。當然老師也會看來報考的學生的資質再討論。我是念了五年碩士之後,在那邊多待了一年,做研究、寫論文,做著碩士後的事情,所以我在歐洲待了六年。每年夏天都有回台,持續都有跟臺灣音樂圈保持聯繫。我在出國前已經在臺灣有演出,2005 年之後每一年夏天都會固定回來參加本地的活動;2011 年夏天正式回到台灣。

—— 在歐洲的音樂院爵士系的學生會學哪一些東西? 

爵士樂是相對比較晚進入學校系統的學科,謝明諺表示,爵士樂是很要求演奏者們對音樂要有更廣泛接觸的樂種。除了演奏樂器以外,也會期待演奏者具有一定實力的耳朵聽力、和聲、樂理知識,還得瞭解不同的配器組合與室内樂組合、能演奏不同的音樂風格與節奏,以及即興等。

因此他覺得爵士樂的訓練是相對科學且全面一些的。學生除了有主修課外,還有樂團課、聽力、視譜、創作等課程。對於想往研究領域前進的學生,也有開設如哲學、音樂史、圖書館學的課程供選修。他分享,以他的學校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為例,還有開設各種外語課程,外國學生都可以自由選修。另外也有錄音工程、音響工程相關的課程,非常多元豐富。

—— 美國的學院的爵士和歐洲的爵士樂差別?

爵士樂是發源自美國的樂種。謝明諺說,若去發源地與去二手傳播的地方觀察,會發現人們對待「爵士樂」這門藝術的態度不盡相同。「爵士樂」本身便已融有多個種族、社會的觀念,可説是美國文化的大熔爐。爵士樂發展至今已逾百年,在時間洗禮下持續地推演發展,港口城市的文化、黑人的旋律和節奏感、西方和聲與配器、拉丁風格等元素不斷地被加入至「爵士樂」中。而當爵士樂傳播至世界各地,便又會受到各地不同的文化土壤滋養,最後綻放出蘊含各地特色的爵士樂的花。

謝明諺:我覺得是不是自己的東西這個觀念會非常不一樣。另外,歐洲比較偏社會主義,歐盟的學生到歐盟的國家就學花費很低,近乎免費。學校對於學生的學業還是很關注且有所要求,因為學生修業年限與畢業學生數會影響該單位申請補助。美國的話則是你能來念就來念,你有錢就能來我把我的資源開放給你,但是我不會管你的學業,學習是你的事,不是老師的事。

—— 感覺美國的爵士樂有個傳統的包袱存在

謝明諺舉例,之前的 Black Lives Matter 事件在爵士音樂圈也有掀起一番爭論,例如:黑人可能會想説爵士是屬於他們的東西,但是白人卻把爵士樂偷走,消費賺大錢等。歐洲也有種族糾紛的課題,但相對而言,美國的種族衝突更為明顯。而近二十年來社會對於性別、種族等議題關注度提高,音樂自然也會受到這些影響。因此不能排除美國的爵士樂有傳統包袱這個説法,畢竟社會的觀念、風氣等都或多或少會影響音樂的構成。就如歐洲的古典樂教學就相對美國的古典樂教學來得比較有包袱一樣。

—— 對於現在想出國留學學習爵士樂的學生有什麽建議嗎?

無論是學習任何爵士樂或古典樂,他建議,最好到大城市的學校留學、留學時間建議能規劃長一些、學校規模也可納入考量。

謝明諺:以爵士樂來説,它是城市音樂,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錯合作,文化衝擊才發展出來的東西,演奏者需要大量吸收不同的東西。而學校有個狀況,校内的師生是有限的,學習的内容及方向容易受到老師的偏好影響,限縮了可以學到的範圍。

但是出國留學是件很難得的事情,你可以遠離自己熟悉的環境去學習、去工作、去體驗生活。我覺得身為一個音樂工作者,開眼界、聼不同東西是很重要的事情。即便這個不是你喜歡的,就像我以前都聽不懂為什麽大家說這個經典,都聽不懂都不喜歡,但是可能時間久了,過了五年十年你有自己的累積了,再回來聼,就可能聽懂這首曲子在做什麼了,為什麽要這樣演奏。我覺得這樣的影響只有在人很多、文化很多、資源很多的大城市才比較有機會發生。

然後我會建議時間盡可能地不要太短。留學第一年:搬家、入學、銀行、手機、居留等等好多東西要去辦,語言、環境都還在適應。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説,覺得網路可以先查到資訊是蠻方便的,可是不到實際的地方還是無法有更確切的體驗。像歐美的公務系統跟台灣很不一樣,很慢很慢,你得花很多時間在慢慢認識這個環境、在適應這個系統。

又加上是剛入學的新生,學習和成長背景跟當地生不一樣以可能很多同學都還不太會跟你相處。畢竟不管是能力、思想方式甚至是語言方面可能都還沒能切合得來。在大城市的外國人相對的多,但初到新環境必定還是會有一個磨合期,我會覺得要能好好學習,三、五年跑不掉。

大規模學校和小學校的差別在於,名校資源很多,老師都很忙,程度好的學生可以跟名師上課。但你或許後來才會發現自己分不了多少資源,然後你為了填滿學分只好去選很多你不喜歡的課。這也是一種浪費啊。小學校也有自己的好,資源和機會平均下來可能會更多。

—— 有沒有出國對爵士樂演奏有什麽影響嗎?

謝明諺:這個沒有百分百一定的,並沒有說一定要怎麼樣或一定不要怎麼樣才能成為好的音樂人。有出國的機會的話不妨就去看看——臺灣有自己的爵士文化,其他環境又有什麼樣的爵士文化呢?就像前面説的,你如果想要當藝術家,一定要去開眼界,離開你熟悉的環境之後,你會對你原本處在的生活環境、社會文化是更理解的,這些體悟對於自身的音樂會有很大的影響。

—— 如果想要從古典跨足爵士樂,有什麽觀念是需要建立起來的?

謝明諺:你得要知道 —— 這個音樂是什麽樣子?在聽覺上該它是怎麼樣的?什麼是好的演出?你要非常多的去聽、去吸收。爵士樂受到非常多方面元素的影響,培養耳朵的資料庫和敏銳度是很重要的。聽音樂的時候,注意這是誰作曲、是誰演奏、什麼年代、什麼背景、有什麼特色⋯⋯你就會有更多線索去認識音樂。

爵士樂和古典樂對聲音想像的概念非常不同,當然使用的配備也不一樣,對於「漂亮的音樂」認知和想像也超級不一樣。你想表現怎麼樣的聲音,你接觸樂器的方式就會不一樣。例如古典可能要求音色圓潤飽滿的,爵士樂追求的則是響亮、黯淡,或是沙啞,還有氣音的。

所以回到前面,多聆聽音樂,就會對音樂比較有概念,對聲音的想像也會更多元寬廣。你在學習的時候會聽得很仔細,你會模仿,你會很關注各種細節,如:嘴型、運氣、音色。YouTube 上有很多教學影片,你也可以找不同的老師上課,去聽他們怎麽做到這樣的聲音,這對於思考來説是不錯的訓練。當你學了古典、再學爵士、再回來古典你就會發現,不只對音樂,你對這個樂器也會有更多的認識,非常推薦大家多多嘗試。

不管是任何樂種,可能給你譜,可能讓你聽,不管你是主修哪一種風格的,都可以演奏出來。你會更接近你理想的音樂樣貌,而不是全仰賴樂器的配備才能達到。音樂人的終極目標大概就是這樣的 —— 成為可以隨心所欲演奏音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