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桐 YANG Tong/中國中央音樂學院薩克斯風教授|〈國際薩克斯風學程〉Ep.08【 楊桐大師班 】|【專家講堂】

現任教於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楊桐,是位優秀的薩克斯風演奏者。為了更深入地學習薩克斯風,他曾到多地接受文化的洗禮,留學足跡包括俄羅斯莫斯科、法國波爾多及瑞士洛桑等。這些旅居經驗使他對於各地的音樂,尤以俄國的曲子及現代樂有豐富的認識。本回課程很榮幸地邀請到楊桐老師為我們指導大師班。

本次接受指導的學生及曲目為:

  • 陳泓宇|Denisov: Sonata, mvt. III

甫完成演奏的陳泓宇收到了楊桐老師的提問:這首曲子練了多久?」在回答後,練習了一個月的成果獲得老師的肯定:「很棒,做了蠻多數學題的吧!」楊桐解釋,這首曲子寫在70年代,美國與蘇聯冷戰的年代,興許是時代背景與現代派風格給了作曲者靈感,因此而有意識地寫出複雜的譜。不停變換的節奏、語法、技法,是作曲者在創作中的一大嘗試,對於演奏者來說也是吹奏上的一大挑戰。

楊桐接著稱讚陳泓宇在演奏滑音時帶些爵士樂風格的詮釋,尤其在第三樂章時,渾然天成、讓人驚豔。惟吹奏時得多留意音程比例,半音階的音準不容忽視。楊桐解釋,如觀察第三樂章的樂句,會發現「si do la so la」五個音是首尾呼應的;更有趣的是,如將第三樂章中的樂句以音名而非唱名來解讀,會發現樂句中隱藏了作曲者敬愛的老師之名,是作曲者對老師的致敬。可見作曲家在譜曲時賦予了每個音的意義,演奏時的音準是至關重要的。

作曲家除了在音符的音高等有巧思外,在語法、音量等的譜寫上也有所深意。因此,楊桐建議,在讀譜時要視整體先規劃出所有音量的層級,例如:「大聲」是多大聲,相對於哪一個片段的大聲,是單一音符的大聲或樂句的大聲⋯⋯全都是在演奏前需仔細斟酌、細膩考量的。

演奏,並不是指看到譜上寫有音量記號便吹大聲或小聲,而是演奏者希望透過吹奏傳達什麼意義。演奏者得觀察音量符號出現的區間,解讀該句音樂線條的語意,融入自己的音樂性思考與情緒,進而為不同樂句做出或許連貫的、或許是極端差異的音量層次分配。

另外,楊桐老師也提醒,在「做數學題」之餘,也不能忽略與鋼琴的合作是否協調。在這首曲目中,前面的部分多是薩克斯風與鋼琴較量競爭,帶有追逐的感覺。但當音樂來到中段,情緒漸緩,不再是競爭,而是你來我往的對話,是允許薩克斯風樂手放鬆下來呈現出與鋼琴一同聊天的感覺。在演奏這部分時不妨可多加入爵士樂搖擺的色彩。音樂傳遞的空間感則可以再拉伸、再更開闊一些。

我想聽到更多做音樂上的東西,而不是手指的東西。

楊桐說,但這並不表示「手指的東西」不重要。演奏者是非常忙碌的,在吹奏時得要顧及音準、音色、音量、音樂合作、音樂性處理等,會手忙腳亂、無暇顧及部分細節為人之常情。因此平時更應該靜下心多練習音準等的可以理性計算與處理的基本功,「把理性的東西關注好了,再加上我們自己的風格、感性的元素,這個時候音樂會相對地接近完美。

最後的問答環節,楊桐分享道,由過往的留學經驗中學會的就是:如何把耳朵打開。中國成長的他,自小多接觸的是民樂,留學莫斯科時開始接觸了俄羅斯的音樂、現代樂等。他也分享道:俄羅斯人的重音表現是憤怒悲傷狂野的。法國、瑞士的音樂文化與環境也給予他莫大的刺激。他表示,如有機會,他很鼓勵同學們出國留學開拓視野,會對於自己、對於環境、對於音樂,對於「如何演奏」、「為何演奏」都有更深刻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