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國際薩克斯風學程〉Ep.04【 走出屬於自己的音樂路 】|【專家講堂】

「走出屬於自己的音樂路!」

立志走上音樂路的人,對這句話或許不會感到陌生,這句話説來可是很簡單的。

但音樂路很窄。尤其對仍處於學生時期的人而言,放眼一看,周圍不乏與自己擁有相似成長背景、相似學習歷程、相似發展軌跡的同學,往往連正在練習的曲目都可能是重疊的。走在相同路徑上的人很多,而「如何成為專業演奏者」似乎成了受「演奏者」框架所束縛的多數音樂學習者的目標,甚至是唯一的目標。

而,如若多聽其他「同路人」的經歷分享,便會發現大家走的路並不盡相同。獨奏、協奏、室内樂多重奏、重奏團等;古典、爵士、流行、搖滾等;演奏者、創作者、教學者、藝術行政等⋯⋯這些都實實在在的是走在音樂路上的人曾經開拓的範疇,曾經面對的抉擇。

「走出屬於自己的音樂路」此言不虛,即使是選擇了同一條路的人們,也必然將會見到不一樣的風景,走到不一樣的方向。

音樂路可是很寬廣的。

本回的《國際薩克斯風學程》有幸邀請到在音樂路上有多元發展的李承育老師為大家線上演講。

李承育分享道,他出生於臺北市,三歲開始學鋼琴,十六歲因參加軍樂隊而開始學習薩克斯風,二十三歲進入了示範樂隊,服役兩年結束後開始從事音樂表演工作,二十六歲赴美深造,三十歲返臺深耕自己的音樂路。

實際上,若只看李承育三十歲前的履歷,與他擁有相似學習經歷的人不在少數。但凡這段學習經歷中的任何細節,包括環境、成就、人際關係、態度都會成為未來走出另一條路的契機。學生時期就如播種階段,種子播下後,在其生根、萌芽、茂盛前,我們無法預知此顆種子將會燦爛綻放花瓣、或是結果累累、或是長成參天大樹。但凡種子生長過程中的任何細節:土壤、氣候、環境、空氣與陽光與水等必要條件、以及基因,或可説是種子的天賦,都將對「這顆種子」有所影響。

「我整理資料的時候,回頭想說:音樂這條路,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在他三十歲返臺後,開啓了他到多所學校兼任的教職生涯,其中包括:中山、南藝大、東吳、輔仁、臺師大等,至今他所兼任過的學校數已將近全臺灣有設立薩克斯風主修的學校總數一半。「但每個學校還是不一樣的。」除了薩克斯風,他也曾在大學教導吉他入門、音樂科技導論等,他認為,能透過兼任而有機會嘗試更多元領域的教學是有趣的事。

除了到大學當兼任教授外,李承育也積極接下商業演出的委託。當他人發來商演委託,作為受委託的演出者,很多時候他並無法確定自己會與誰合作共演。這般充滿不肯定的狀態讓李承育決定自立門戶,成立從事音樂演出經紀、音樂出版的奧尼斯音樂工作室,而後轉為公司,如此便能自主選擇工作風格與步調相符的人共事。

李承育接著分享他的經歷:

2018年,臺北爵士大樂隊連續兩年獲選臺北市傑出演奏團隊,對於原本只是想創造一個能與爵士愛好者們一起享受練團樂趣的平臺的他,這獎項是莫大的鼓舞。也讓他意識到雖然相較於教學、演出等,樂團行政並非他主要的工作,但這份工作意義之大,讓他決定堅持下去。

2016年,他協助成立了輔仁大學研究九所爵士音樂組。

2014年,製作爵士大樂隊的專輯,其中所有曲子的編曲、混音與後製皆為李承育一手包辦。

2013年起,擔任 Antigua Saxophone 的品牌代言人,因此而有大量到中國辦講座推廣臺製樂器的機會。

2012年起,接觸流行音樂,與伍佰到各城市巡迴演出。

2010年,發行首張古典演奏專輯,其中收錄了將鋼琴的曲目改編為它類樂器的重奏曲,該專輯於同年度成了金曲獎最佳編曲獎入圍作品之一。

2009年,成立臺北爵士大樂隊。

2007年,他將自編的教學講義匯整成冊並寄給出版社,隨後出版了爵士樂教本。同年加入了爵士樂四重奏樂團,至今仍固定每周六於藍調演出,於他而言是很珍惜的工作。

一次的講座中,李承育詢問講師 Dr. Gene Aitken,如何能成為將音樂當作工作的音樂人?

「熱誠、機會和經驗。」

聽到八股的回覆令李承育不解,Dr. Gene 便解釋道,對音樂猶如對待熱戀期的情侶,要隨時保有強烈的熱情。須與音樂常保聯絡、總是觸碰、且無時無刻陪伴於側。這般熱情,將會轉化為機會——無論是我們為了更接近自身所愛,因而所主動追尋的機會;或是因感受到我們的熱衷而前來的被動機會。只要能把握得當,這些機會將轉化成經驗

「你所看到的每個音樂人,之所以成為了 『音樂人』,都是透過他們的音樂經驗而累積的成果。」

這些經驗,將讓我們得以提升能力,協助我們應付更多變的狀況,獲得更多元的機會,因而能保持熱忱,引領我們在音樂路上持續前進。

「先為人,再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再為鋼琴家。」

所以,該如何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音樂路呢?李承育引用了中國翻譯家傅雷對他的鋼琴家兒子傅聰説的話:「先為人,再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再為鋼琴家。」

然而在亞洲音樂教育制度與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習音樂的方式往往與此句之順序是完全顛倒的。學校會教如何吹奏樂器,更甚是只有專注於如何吹奏樂器的教學上。至於如何成為音樂家,如何成為藝術家,如何成為人,學生人格與態度養成的重點卻只能在已極度壓縮又緊凑的課表中遭犧牲,實在可惜。

李承育接著陳述,對於「如何成為薩克斯風手」這一點,他所給予的建議。基本功(包含:音色、舌頭、手指)的例行練習是絕不可或缺的,同時也不該忽略新技巧及曲目的鍛煉。他將樂器的學習之路描述成是不停向上延伸的螺旋狀,無論是初學者或是資深演奏家都必然逃不了基本功的練習,但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元素和主題,每多一回的吹奏經驗,就有可能多一分的進步。

李承育也鼓勵同學要積極接觸不同風格的音樂,如有機會更該嘗試舉辦自己的獨奏會。「薩克斯風是特別的樂器,從古典、爵士到流行,都有辦法詮釋。」過程中或許會遇到挫折,但困難意即進步的開始,他建議同學們要珍惜挫折與批評,也要勇敢自我檢視。

而對於「如何成為音樂工作者」的主題,李承育表示「要將樂器作為窺視音樂的窗戶」。試想像自己處於一個沒有音樂的房間,而房間的外頭是音樂的世界,那麽樂器即是協助我們窺見音樂世界的窗戶。演奏的樂器不同,所見的音樂世界一定不一樣。他非常建議同學大量學習音樂理論、音樂賞析、音樂史的知識,當對於音樂的瞭解越深,就如音樂窗戶越大,所能看見的世界也隨之更為遼闊。

另一方面,他認為音樂是一種合作的藝術,因此他强調要作為一位音樂工作者,必須學習如何與人配合。這點對於無論是以教學為主,或演奏為主,或藝術行政為主的音樂工作者而言都是該重視的事。音樂有自己的文化,即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如同不同曲風跨域合作的時候必然會產生衝擊,不同的演奏者一起合奏也將表現出各自的個性。即使再怎麽模仿另一方的演奏方式終究也無法成為對方。因此,重要的不是只以自己的角度審視他人或一昧模仿,而是互相站在對方的角度觀察彼此的長處,找出各自的特色,融合成和諧又不失雙方魅力的作品。

音樂是藝術的一類,而藝術的世界甚是廣闊,舞蹈、戲劇、美術等,大量接觸藝術美學將有助於自己與其他藝術形式配合。

最後,李承育也不忘分享「作為人」該重視的事情。

其一、保持健康;其二、準時與誠信;其三、對生活保持熱情;其四、用心;其五、共好。

當個好人,對於無論未來選擇走上哪一條道路的各位無疑皆是實質的諫言。

望各位能順利走上屬於自己的音樂康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