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樂・穿越」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與須川展也 – 陳品樺老師【名曲導聆】
【薩克斯風名曲】「川樂・穿越」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與須川展也
薩克斯風重奏團在演奏管弦樂團改編曲時,其中兩個很大的優勢即是「色彩多變的音色」與「齊全的聲部」。因為樂器本身的材質與發聲原理,薩克斯風在音色上融合了銅管樂器與木管樂器的特性,亦剛亦柔。其具有完整的家族樂器,經過高低聲部的疊合後,演奏旋律線條時,竟也能發出如弦樂團般的聲響效果,綿延優美。在迎接《川樂.穿越》音樂會的主角—須川展也之前,先以一首經典管弦樂作品為這場音樂會揭開序幕,以表現薩克斯風在樂曲詮釋上非常多元的面向,是再適合不過。俄國作曲家摩德士特・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極具戲劇性的作品的《荒山之夜》,正好提供了薩克斯風一個完美劇本,展現薩克斯風說故事的能力。
Modest Mussorgsky:“A Night on Bald Mountain” 摩德士特・穆梭斯基:《荒山之夜》
相傳在聖誕節前夕,魔鬼和女巫會聚集於荒山狂歡,聚會時的情景既熱鬧又神祕。關於樂曲場景,穆梭斯基在譜面上標注的文字是這麼寫的:「自地下傳出的喧嘩歡鬧聲,幽暗的鬼魂們就此現形」,樂曲由高音薩克斯風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六連音,引領其他樂器加入。帶有一點神經質的反覆音型令人焦躁不安,象徵各路鬼魂紛至而來。「暗黑之神也跟著現身」,低音樂器以強勢之姿接踵登場,厚實的長音震攝整個山頭,「一場神秘的彌撒就此舉行」。帶著一點刺激的氛圍,音樂進行的非常緊湊,稍加喘息後又波瀾再起,「並行著魔女的饗宴,這是一場熱鬧的盛宴」;透過薩克斯風的渲染力與爆發力,記錄下群魔共舞的狂歡盛況。然而,劇情急轉直下,「正當妖魔鬼怪們狂歡得正熱烈,遠處傳來教堂鐘響,所有的鬼魂就此散去」,先前大量採用的半音音程與小調聲響效果所賦予的焦心萬狀,轉瞬間成為大調的分解和弦,鋪敘最後的結尾段落,「黎明也隨之到來」。薩克斯風在力度上的廣闊性與音樂表現力,恰如其分的帶出旭日升起、群魔散盡後的靜謐。
Toshio Mashima:“Birds” mov. II, Seagull 真島俊夫:《鳥》第二樂章 海鷗(薩克斯風獨奏/須川展也 Soloist/Nobuya Sugawa)
承接著荒山黎明的寧靜卻也孤寂,日本作曲家真島俊夫的《海鷗》描繪的是另一種孑然無依的感慨。真島俊夫以薩克斯風模擬海鷗的叫聲,旋律線條長遠深刻;作品以鳥寓人,藉此傳遞人在世上會遭遇的苦痛與孤獨感。然而,《海鷗》的旋律悠然且浪漫,帶有孤獨也帶著壯闊心智的海鷗,不也帶來了希望?
須川展也上場的第一首樂曲,捨去了約定俗成的華麗奔放,僅以一曲慢板樂章表達最純粹的真摯情感,筆者很喜歡以這樣的方式引入獨奏家。須川展也的音色清澈透亮,每一顆音符都是那麼真誠,其情感與旋律線條隨著樂曲的情緒波動絲絲入扣,如同海鷗優雅變換的飛翔之姿,畫過天際後又開啟另一片風景。
Henri Tomasi:“Concerto for Alto Saxophone” 亨利.托瑪西:《中音薩克斯風協奏曲》(獨奏/須川展也 Soloist/Nobuya Sugawa)
上半場最後一首安排的是法國作曲家亨利.托瑪西(Henri Tomasi)於1949年寫給中音薩克斯風與交響樂團的協奏曲。這首協奏曲是古典薩克斯風文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樂曲中不乏優美而感人的旋律線條、絢麗的裝飾奏,與極具技巧性的段落。托瑪西以其擅長的作曲風格,挑戰1950年代薩克斯風在作品演繹上的極限,實則顯現了這樣樂器的音樂感染力與震撼力皆有所突破。至今,這首作品仍是音樂系的薩克斯風主修學生一生必練的作品之一,也是所謂的「標準樂曲」(standard pieces)。
這首作品在獨奏部分與原寫給交響樂團的伴奏皆有相當的難度,而改編給薩克斯風重奏團的版本又更具挑戰性了,既要有高音木管困難技巧的展現,又要有低音銅管與弦樂壓倒性的氣勢鎮住全場。對比交響樂團,薩克斯風重奏團寥寥幾人還需身兼多職,以撐起原編制的壯盛聲勢,在排練及演出的過程中,絕不能說是輕鬆愜意的。但也因為許多托瑪西愛用的作曲手法,如各式半音階音型的下行滾動、排山倒海而來的動機發展,還有讓人幾乎無法喘息的大膽不和諧音程等等,讓這首緊湊又高張力作品,演奏起來實在非常過癮!
以本首樂曲在學術上的重要性來說,相信對筆者以及其他同在舞台上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們意義都是很重大的。因此,能在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上,與須川老師共演托瑪西的協奏曲,雖需戰兢以對,卻也榮幸萬分。
Hsuan-Hung Chou:“Hengchun Ancient City – Memories of Lonkjouw” 周宣宏:《恆春古城—瑯嶠之憶》
記得米特於2018年委託《恆春古城—瑯嶠之憶》的時候,作曲家周宣宏在美國的學業也進入收尾階段,有幾次的排練甚至是以視訊的方式,連線讓作曲家當場修整音樂。
主修電影與多媒體配樂的宣宏,其作品風格淡雅卻也內斂。《恆春古城—瑯嶠之憶》沒有太多複雜又壯闊的旋律,以一曲國人熟知的「思想起」當作主題,串起恆春的人事時地物,試以敘事的手法,輕訴著古城的過往。樂曲氛圍如同舊時代留下的低彩度相片,翻閱後仍能喚起泛黃的舊記憶;彷彿輕風拂過臉頰後也留下一抹淡淡清香,那個記憶中紅磚瓦的味道。這樣的清新與新型態的聲響,是以往在米特的曲目中,少見的樂曲風格。
過去米特也曾演過這首曲子幾次。如同古典樂迷在收藏專輯時會特別留意不同指揮家或樂團所詮釋的同首樂曲般,每一次的《恆春古城—瑯嶠之憶》都隨著台上指揮家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獨特韻味。對筆者而演,自是相當期待同樣身處亞洲的須川老師,會如何訴說過去那個充滿故事性的瑯嶠?作品中的古調經由須川老師的雙手勾勒出而成畫面,會是怎樣的恆春古城?須川展也詮釋的《恆春古城—瑯嶠之憶》,情感表達柔軟且細膩,映現恆春的古色古香。隨著樂曲張力漸進,時而流露些許日式管樂編曲的磅礴氣勢,清代所建之城池雄偉的意象,便在朦朧散去後再現眼簾。
Ennio Morricone:“Gabriel’s Oboe” 顏尼歐・莫利柯奈:《 賈布里耶的雙簧管》(薩克斯風獨奏/須川展也 Soloist/Nobuya Sugawa)
《加百列的雙簧管》是近日已故的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其中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當主題旋律響起,似乎又讓人回到18世紀的時空背景,跟著電影主角-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加百列,進入南美部落的新世界傳教,以一曲雙簧管演奏的優美旋律,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因為音色與音域相近,現今常見將雙簧管樂曲改編給高音薩克斯風演奏。本曲在改編過後,主旋律部分不僅保留了原曲的綿長高亢,還增添了薩克斯風在音色上的多變色彩。樂團伴奏音型的節奏型態由簡趨繁,織度隨著樂曲張力的增加也逐漸加厚,須川展也具有穿透力卻無損其細膩柔美的高音薩克斯風音色,仍能寬暢地悠揚翱翔於樂團之上。
Martin Ellerby:“Cinnamon Concerto” 馬丁・艾勒比:《肉桂協奏曲》(薩克斯風獨奏/須川展也 Soloist/Nobuya Sugawa)
《肉桂協奏曲》是英國作曲家馬丁・艾勒比原先寫給中音薩克斯風與管樂團的協奏曲,是一首帶有美式風格且深受爵士音樂影響的作品,無論是在旋律線條的編寫、語法的使用,以及配器的安排,都和前面幾首作品大相徑庭。樂曲中也大量的使用低音提琴,以撥弦的方式彈奏常見於爵士音樂中的 walking bass — 當然在薩克斯風重奏團中就改以上低音薩克斯風來擔此重任了!眾多面相,都讓此首作品在整場音樂會的曲目中成為風格最鮮明獨特的一首。
筆者本人也相當期待這首刺激的壓軸之作。雖然為「協奏曲」,但作曲家視獨奏者與伴奏樂團為一個整體,讓旋律在各種樂器之間穿梭,使得音色變換非常豐富。任何樂器都有機會領奏,帶出重要旋律。其餘時間,伴奏樂團中的每個人也沒能閒著,從高音聲部到低音聲部,個個都有精彩紛呈的炫技片段緊密銜接,為曲子提供喧鬧歡騰的氣氛,從頭到尾沒有冷場。也因此,即便是樂團伴奏,也有相當精彩的獨奏旋律,和主奏者須川展也相互競奏,演奏起來相當過癮。
獨奏家的部分更不用說了,這首處處藏著小驚喜及幽默感的爵士樂風曲目,也是須川展也非常擅長的風格。而正式演出中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因為當下高昂的情緒與觀眾喝采的加乘,所有的臨場反應都使得正式演出的那次演奏變得獨一無二、更加精彩。聽見須川老師臨場的即興也激發了團員們的鬥志,獨奏者與樂團不斷的用樂器拋接、延續音樂上的火花,玩得非常開心。在經過一整場需要極度專注的經典曲目,以及累積一整週與須川老師一起排練的高壓狀態,也藉著最後一首輕鬆有活力的《肉桂協奏曲》,終於能放開演奏、肆無忌憚的大玩一場,也為自己留下一場數年後想起今晚的舞台仍能甜在心頭的美好回憶。
推薦閱讀:U-SAX|特奧多.布爾卡利 Theodor Burkali (b.1975)
推薦閱讀:艾佛列特・呂德:《亞美尼亞舞曲 第一章》Alfred Reed: “ Armenian Dances – Part 1 ”
推薦閱讀:馬丁・艾勒比:《肉桂協奏曲》Martin Ellerby: “Cinnamon Concerto”